转自:泰州日报
王洪祥,中国面塑三绝之一“面人王”,泰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2007年,面塑被列为泰州市首批非遗保护项目。
2012年,泰州市、姜堰区、淤溪镇先后成立名人工作室。
2016年,江苏省美术工艺专家评定为“面塑大师”。同年,面塑成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其面塑作品多次参加江苏省乃至国内外重大民间艺术展览和现场表演,获专家肯定。获得全国各类金奖50多个。
王洪祥: 他让生命,与民俗共经时光的蹉跎
侯继军 余煦/文 黄薇薇/摄
越来越多的肯定,也让王洪祥面塑的创作更有动力;之后,王洪祥又创作了大量的面塑作品,其中有《老来乐》、《苏武牧羊》、《宝黛共读》、《西游记》、《将相和》、《智斗》、《武松打虎》等历史、现代的题材作品几百件。
今年三月,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作品《将相和》获得201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春暖花开 面塑重获新生
王洪祥认为,好的面塑作品应当是艺术而非商品,作为艺术如果不能好好保存、传承下去,那是非常可惜的。旧时面塑原料是面,制作出来的人物,至多保存个三年也就开裂坏掉了。
为此,2011年起,他做了大量工作,走访多地与业内专家探讨寻找改良材料,最终选定了陶泥,经烘箱适度烘烤,会永不变形,不开裂。
然而,陶泥与面不同,黏性相对小,制作之初,很不适应,搓捏效果总不能令自己满意,但他并不气馁,从熟悉软陶的手感黏性开始,慢慢磨合、训练技巧。力求用陶泥做的东西不能比面差,并且还要精益求精。
陶泥制成的作品,经烤箱烤制过后,才算真正完成。这个步骤,说是简单,却让王洪祥反复摸索、试验了近两年。数不清失败了多少回,浪费了多少原材料。由于每件作品大小不同,烤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稍有偏差,作品都无法成型。有一次已经貌似成功了,一周之后作品又出现问题,这期间他身心疲惫,但想到面塑艺术的未来发展,他不容许自己放弃。
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近几年,王洪祥潜心创作了一批反映泰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以面塑形式表现了泰州丰富的民间传说和里下河风情。郑板桥、黄龙士、梅兰芳、高二适、储巏、单声等30位泰州乡贤,个个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展示出泰州的钟灵毓秀;沙家浜、西游记、嫦娥奔月、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作品栩栩如生、精彩纷呈,诠释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
为创作面塑作品《高谷》,他虽找了不少资料,但难觅真实画像。一天,朋友造访,见他沉思,问明原因,推荐了兴化一位收藏家谱的达人。他如获至宝,连夜赶过去,从家谱中找到梦寐以求的高谷画像,即兴创作,花了10个小时,一气呵成。
今年春天,王洪祥应姜堰区淤溪镇人民政府邀约,以淤溪镇九庄大会、踩高跷等特色文化为题材,打造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淤溪风情馆,为家乡留存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自面塑原材料改成陶泥后,作品更是受到了喜好者的青睐,许多懂得艺术的人都争相购买和收藏。一位德国友人看到面塑作品孙悟空后,连连称赞:你真牛逼!你和孙悟空是一样的神人!
“这辈子因热爱面塑艺术,生活过得艰难,但小小面塑也捏出了我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为此哪怕失去再多,我也无怨无悔。” 王洪祥说。他希望通过面塑,提高民众艺术鉴赏能力,分享传统艺术之美,激发大家对美的追求,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被誉为“中国面塑三绝”之一的王洪祥,他让生命,与民俗共经时光的蹉跎。
王洪祥的面塑经过三代人的摸索、钻研,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精湛的技艺。其基本技为“搓、揉、捏、挑、粘、贴”等,作品则讲究“精”、“细”、“活”、“神”。尤其“点塑”水平高超,点什么他塑什么,塑什么像什么,全凭想,全凭悟,一坨面团就像有生命似的,在他灵动的指间发生奇妙变化。没有固定模式,但做出的人物个个传神,尤其表情眼神那是相当的到位,但凡亲眼见过的没有一个不称赞。
艺术熏陶 传承父亲血脉
王洪祥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更以历史、戏曲人物见长,其作品讲究精、细、活、神,手法细腻,造型传神,形象丰富多彩。其作品将美术与雕塑融于一体,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重意趣求简约,追求回归自然,平淡中寻求内在美,再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审美风尚。
王洪祥的面塑路,不得不提他的父亲王迪飞。
王迪飞从小迷恋戏曲、绘画等传统艺术,先后在报社、地委文工团工作过。在文艺创作上,又是一多面手。下放农村后,凭着说书、画像的手艺,王迪飞带着一家人来到江西过日子。期间,他结识了老艺人张进发。张进发见王迪飞聪颖、悟性好,又有艺术功底,便毫无保留地将面塑技艺传授给王迪飞。其作品曾被送到广州博览会上,被誉为“中国面塑三绝”之一。
小时候的王洪祥,习性与父亲有许多相似之处,喜静不喜动,聪明又有悟性,痴迷戏曲,喜欢独自琢磨“面人”。父亲外出谋生时,他就乖乖地在家打开收音机,《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父亲回家了,他就缠着父亲捏面人。捏出的面人,一个比一个形似、生动。父亲感觉到王洪祥在面塑方面有些天分,更是悉心培养。
当他捏出一些面人后,父亲又认真点化他:事感于心,心动生情,情露于行,情形一致,方能出神。渐渐地,王洪祥有所领悟:要想把面人塑活,就得精读古典文学,把里面人物的动作、内心世界分析透彻;在捏戏剧人物时,要把戏剧人物的手、眼、身段、步伐,唱、做、念、打的关键表情弄懂、记住,然后带着感情地把人物形神兼备地塑造出来。
1988年,王迪飞办起了泰县侨属面塑工艺厂。扬州工艺美术馆想在琥珀图章上嵌上人物面塑,慕名找来,要求订货、出样,而此时的王迪飞因积劳成疾,住进医院。王迪飞自知日子不多,在临终前嘱咐服侍他的王洪祥:“小四子,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你一定要把面塑艺术传承下去啊!”握着父亲的手,王洪祥强忍住眼泪,不住地点头。
对父亲的承诺,就是对命运的选择。王洪祥上面虽有几个哥哥,但他们都不愿工艺厂再办下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父亲期待的目光,王洪祥下决心要撑起父亲的事业,要传承好父亲的艺术。
以艺养艺 共经时光蹉跎
“搓揉捏挑天上景,喜怒哀乐人间情。”王洪祥创作的这副对联,也是他的座右铭。
上世纪90年代,面人不管如何风光,终究是“小玩意”,价格上不去,难赚大钱,已经结婚并有了女儿的王洪祥仅靠这门手艺,生活却越来越难以维系。
生活所迫,王洪祥开了家玻璃绘画店,原本生意不错,可当他全身心投放面塑创作时, 又常耽误了生意,生意直线下滑。经济拮据,又发现他“不务正业”,妻子离他而去。为了面塑,他果断关闭玻璃店,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卖掉房子支付女儿的学费,租住到淤溪镇三垛村,潜心钻研面塑艺术。
面对贫穷、孤独、寂寞的生活,王洪祥有独特的疗愈方法。每到傍晚时分,来到小河边或树荫下,拉起心爱的二胡,拉一曲《二泉映月》或《小河淌水》,以排遣心中的忧虑和烦恼。
2006年,为生活所迫,怀揣母亲给他的200元路费,来到镇江金山寺“卖艺”,现场做一个面人能卖到一百元,精致的作品能卖四百元。在金山寺,王洪祥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贵人”高翔。“当时川剧院的副院长高翔正好到镇江旅游,坚持花四百块让我现场做一个,要求和成品要一模一样。他想看是否真是我的作品,确定之后便告诫我千万不能为了讨生计荒废好手艺。”王洪祥回忆。
高翔留下车费,邀请王洪祥前往四川免费学变脸,希望他能运用这门技术“以艺养艺”。有悟性的他两个月就学会了十二套变脸和秦腔喷火。临别前,高翔还赠送了他一套价值万元的行头。回到家乡后,得知他会变脸,不少单位和个人相邀他去演出,有时一天赶几个场子。收入得到保障,既改善了生活,也为他的面塑创作提供了经济条件。王洪祥的工作与生活回归了正常,晚上变脸,白天面塑。
“变脸变来精彩人生,面塑塑出美好未来”。王洪祥又写了一个座右铭勉励自己。
2002年,泰州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王洪祥精心创作了一套“八仙过海”的作品送展。作品打破陈规,另辟蹊径,立足八仙的神态,突出八仙的个性,以韩湘子为构图、造型中心,表现其手捂横笛、忘情吹奏的神态,其他诸仙则皆因乐声的美妙而喜形于色,以致情不自禁地舞之蹈之。这个作品获得了最高奖。
2005年,王洪祥受泰州文化局邀请,到南京博物馆参加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首次亮相,好评如潮。
2010年10月,王洪祥应邀赴澳门参加“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展演期间,精妙的技艺迷倒了许多澳门当地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称赞他的面塑“太神奇”。澳门地区负责文化活动的殷立民先生写信给江苏省文化厅:“这位来自泰州的中国面塑高手王洪祥先生的作品了不起。作品十分精致,造型正确,他塑造的中国传统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小小的面人脸部都有表情,特别精彩的是眼神。这样的艺术值得推广到全世界。”
2014年10月中下旬,“感知江苏”文化周活动在圣彼得堡市俄罗斯博物馆民族馆隆重举行。王洪祥此行带去了列宁、普京、托尔斯泰等人物造型,以及八仙过海、西游记、济公活佛等中国传统人物题材作品。俄罗斯观众连称“不可思议”。
|